管他什麼育兒派,你可以自成一派
很多過來人告訴為人父母者:「養孩子比生孩子更難」,的確如此,每一位寶包出生時並沒有帶著使用說明書,爸媽必須自己摸索出一套專屬的「育兒寶典」。我在成為爸爸之後,一點一滴培養出做父親應有的責任與義務,也感受到醫學院兒科的訓練似乎並沒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每次和同事、同學分享育兒經驗時,大家都有不同的體驗,其中有哭也有笑,當然也有哭笑不得的時候。
該進或退,都幫孩子設定界線
我常遇到一些爸媽問:「醫生,你自己是小兒科醫生,一定很會教孩子囉?」這真是天大的誤會,就像牙醫的孩子,一定都是一口雪白的健康美齒嗎?那可不一定!
那麼,「哪一派的育兒方式最好」?這更是大哉問,會不會教育小孩,其實與爸媽是否瞭解自己有關,因為我們常會被原生家庭影響,例如當爸媽的人,在小時候就常被打罵或是接受很嚴厲的教養方式,等到自己成為父母後,往往會不自覺將童年經驗複製到孩子身上。所以爸媽要先瞭解自己的教養觀,接著要去瞭解孩子,畢竟每個孩子的脾氣各異,性格也都不同。我們既有的教養觀可能並不適用於自己的小孩。
我在診間替小朋友做檢查時,有的小病人非常配合,有的則是輕輕碰觸他一下,就馬上哭鬧不停。也有的孩子神經很大條,遇到事情很淡定,爸媽反而會擔心他莽莽撞撞,天不怕地不怕,不知道危險,所以對於這樣的孩子,爸媽可以訂出規則與行為規範,告訴他做什麼有可能發生危險或是影響到他人,然後要求孩子依循這些規定來做,如果他常常破壞規定,就收回他的權力。例如孩子如果喜歡到處亂跑,這時就可以將他的玩具收起來暫時不能玩,孩子不喜歡玩具被沒收的感覺,就會知道界線在哪裡,會照著規定做而有所收斂。
但有的孩子則是非常敏感、非常謹慎,對於環境的改變及刺激,反應會比一般人強烈,這時就必須運用其他方法,我們家的小肉包就是典型的例子。我和琦琦就會設定界線,因為小肉包也會有調皮搗蛋或者想挑戰父母的時刻,他曾因為違規被沒收玩具車,眼睜睜看著心愛的車子住在櫥櫃裡一週才解禁。
但是,很多事情小肉包卻非常小心謹慎,先替自己設限,往往我們還必須鼓勵他可以超過一點點,沒有關係。例如小肉包學習游泳,與他同期一起學的孩子都已經可以在泳池中跳上跳下,但小肉包還是會小心翼翼,並且告訴我們:「我在深一點的地方一定會溺水」、「不行!萬一我在水裡跌倒怎麼辦?」因此我們會鼓勵他,在安全而且不妨礙別人的範圍內,多做一些嘗試。另外,很多事不能逼他,因為他的情緒反應會比一般孩子強烈,而且越逼會越抗拒。因此對於具有小肉包這樣特質的孩子,爸媽在教養上更需拿捏進退分寸,鼓勵孩子冒險嘗試及適當約束並行,而不適合傳統打罵的制約法。
善用「溝通」+「無傷害的處罰」予以告誡
有很多爸媽認為自己從小是在打罵教育中長大的,現在也沒有「創傷症候群」啊,還不是好好的嗎?所以看起來打罵教育是對的。也有的爸媽趨向以愛的教育為出發點,但是過於民主及開放,也會讓孩子變成很「歡」的小霸王。所以我的建議是以「懲罰」代替「體罰」,也就是用「溝通」的方式,加上一些「無傷害的處罰」,例如罰站。比方要孩子持續一段時間站在呼拉圈中不得越界,小朋友就會知道失去自由很不舒服,之後自己就會做出改變。
尤其孩子在兩、三歲正是「貓狗嫌」的年紀,他會開始挑戰大人的權威,會問「為什麼」、會說「我不要」,做爸媽的就要更用心去教導孩子。如果孩子超過規範,就予以小小的懲罰加深印象,如果能做到爸媽的要求,則可以給予一些獎勵,慢慢地,孩子就會學到合宜的言行舉止範圍。像我們家小肉包,差不多五歲多以後,幾乎就很少被處罰了。隨著他的語言及認知能力發展,大部分情況用口頭提醒即可。
所以教養是有策略的,但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有很多的變化與變數,爸媽必須隨時接招、彈性調整,也必須和孩子互相磨合、養成默契、建立信任感。假以時日,你就會慶幸自己漸漸「出運啦」!
本文節錄:【阿包醫生陪你養寶包】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