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J.T如是說電影
曾有專家學者指出,荷爾蒙在人的一生中有兩次對大腦作用最烈,一次是胚胎出來的六星期,決定子宮裡的胎兒偏向男生腦或女生腦;第二次就是青春期,睪丸脂酮的分泌以及雌激素與黃體素的增加開始讓中性的兒童在生理特徵上轉變成少年少女。生理狀況的改變,隨之帶來的是難以捉摸的心理變動,對男孩子來說,青春期的發育讓他們傾向表徵性較強的外在行為騷動;但對女孩子來說,比男生更早熟的青春期,除了身體變化帶來的差異,更重要的是同儕認同和性別好奇引發的潛在影響力。
青春期的女孩在這個奇妙又衝擊的年齡,將面對著初潮、發育以及荷爾蒙所帶來變化,這個階段小女生通常需要家中成年女性角色(母親)的教導陪伴來度過這段因身體改變帶來的慌張,完成第一次從身體到心理的自我認同;而家裡的成年男性角色(父親)往往扮演女孩變女人的過渡期安定來源,某種程度上將影響日後女孩對男性的想像和定義;而家中的關係穩定,也將在這段青春期間訓練出從校園同儕關係到未來社交能力的應變建立。如果她們的青春期充滿著因存在感消失產生無法宣洩的孤獨感,那麼……未來的她們還會是完整的嗎?
由夢田文創製作的電影《致親愛的孤獨者》,邀請了三位青年導演「練建宏」、「廖哲毅」、「于瑋珊」,以三段式架構講述著12、18、20歲女孩的孤獨,或許我們也可以將其看成青春期三部曲,從面對初潮的懵懂12歲、到刑法成年的獨立18歲、最後是面臨自我認同的成人20歲。這三位女孩都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中,面臨著自己因為孤獨產生的問題。就像駱以軍為本片撰寫出的那段引言:「年輕的時候, 我走進人群裡,走在他們中間,我覺得我快孤獨死了。這些人在我眼前流轉著,但我那麼不重要、不珍貴、不特別。」也就是說,在青春期的不被認同、找不到存在感、無法獲得支援,將影響到這些女孩未來會成為什麼樣的女人,這段青春期的孕育相當相當重要!而讓她們懂得自己如何的美麗以及值得被珍惜,更是我們所有人可以伸出手給予的能量。
《致親愛的孤獨者》李雪飾演凱涵
我們都曾覺得,走在熱鬧人群中,反而更加覺得孤獨!
年輕時,我們用各種喧囂來餵養心中那頭孤獨的野獸,好讓它安定著不至於讓自己開始厭惡人生;長大後,我們開始被各種生存以及壓垮了背脊,強迫著自己堅強,用著自己的方式排除了孤獨現況,反正假裝忙碌很容易,找人陪伴已經是種不落單的本能。孤獨如果有機會紓解,將成為最美麗最不受汙染的能量,然而當我們已經能享受孤獨自在面對孤獨時,往往已是所謂的成熟大人,被打磨染色過的不再單純,花花綠綠喧喧擾擾下,那時才會明白,孤獨很好,至少孤獨的時候看世界比較清楚。
駱以軍老師寫道「相信我,十年後的你,二十年後的你,一定比現在,不那麼孤獨。」這部電影相當適合青春期的孩子們看,它不是談情說愛、不是熱血情義,但它提供了提前與自己對話的過程;電影更適合給以為長大的大人看,透過三段式的過程,它會逼你正式自己不敢面對的內心,挖出被自己裝扮得宜的卻尚在迷惘的後青春期;最後,它適合父母或教育者看,因為可以回憶起青春期的心理過程,不再用自以為是方法面對青春,學會理解她們、懂得她們、找到同理共情度與她們對話,不至於讓青春變色。
最後送上駱以軍老師的引言,駱老師不虧是離諾貝爾文學獎最近的作家,簡單的幾句話,正中!!!
「你知道嗎?你們的故事,你們各自在故事中,那麼美,那麼讓人心碎,正是因為你們如你們感受到痛苦的原因,年輕。因為年輕,它只能是一薄薄的切片,如風笛的薄膜,你只能共振這一無所有的自己。」By駱以軍
#致親愛的孤獨者 電影9/6全省影院上映
#與「孤獨」對話電影票券團購
文字編輯:Joyce |圖片提供:夢田文創
文章經【結果娛樂】授權轉載,非授權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致親愛的孤獨者》12歲成長中自我認同的孤獨
《致親愛的孤獨者》18歲的北漂少女凱涵:我在台灣我正青春!
《致親愛的孤獨者》會客妹遇見受刑人2923:孤獨的時候看世界比較清楚
《致親愛的孤獨者》正視「孤獨感」!跟著12歲、18歲、20歲時下女孩們,踏上一段自我療癒之旅
【誠徵專欄作家】你喜歡寫作嗎?你擅長用文字觸動人心嗎?《Women說》邀請對寫作充滿熱情,正經營個人粉絲團或部落格的你,加入專欄作家行列!歡迎來信投稿兩性愛情、婚姻雜談、心靈勵志主題文章,並於文末附上100字內的作者自介。文章經編輯部潤飾後更有機會刊登在《Women說》FB專頁,快點把握機會點我投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