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彎灣
現在,已經是2020年了。
最大的80後,40了,最大的90後,30了。
粗略地講,我們算是一代人。
我們這一代人,享受過中國幾千年曆史上前人們都沒有享過的福,當然,也吃了前人們都沒有吃過的苦。
福,主要指物質上的福了——經濟發展、科技進步的福。
苦,更主要指精神、情感生活上的苦。
總體而言,我們這一代人,實在是太難了。
當然了,你要說難,哪一代人不難?
爺爺奶奶那一輩以及再往前的幾十、幾百輩,他們還經歷兵荒馬亂、餓殍千里,能活命、能吃飽飯就謝天謝地了,難不難?難!
爸爸媽媽那一輩,他們很多人也吃不飽飯、很多人不識字、很多人中年下崗,難不難?太難了!
但是,我們這一代人的難,難在——我們面臨了一個全新的時代,我們所面臨的困惑和痛苦,都是前人從未經歷過的,用過往的價值觀和人生經驗,都很難解答。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經歷過的那些戰亂、飢餓、貧窮以及一切不確定性,在歷史上其實已經反反复复地發生過無數次了,人們已經總結出一套深入骨髓的價值體係了。簡單說來,基本上就是:艱苦奮鬥,知足常樂。
而我們,面臨什麼困難呢?
比如說,我們這一代的絕大部分人,或多或少,都曾為情所困。
但是在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人,大多數人是不會為情所困的,他們從小接受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湊活完事、紅顏禍水、兒女私情”這類似的觀念,是幾乎沒有“愛情”這玩意兒的,只有那些特別騷的人,才會為情所困。
我們這一代人,絕大部分人,也要為婚姻所困。
一方面,是因為結婚了,受不了婚姻裡的平淡無聊、背叛、熱暴力冷暴力等等,要離婚——在以前每天都得為吃飽飯努力,哪有時間抱怨平淡、無聊;另一方面,沒結婚的,天天被催婚。即便沒人催,他自己內心也會惶恐,不想將就、同時也害怕孤獨終老。
這些困惑,在以前的人,是很少存在的。
以前,大家的命運,都被安排得明明白白的,父母說啥就是啥,聽就是了。不樂意?忍著,反抗無效——大家都得聽父母的,憑什麼你就可以違逆父母。
而且,因為在農業社會,家裡的長者掌握著資源和權力,年輕的一代,你不得不順從——你沒有能力、沒有權利,你說了也白說。
但是,我們這一代,正在經歷著中國社會的轉型。
我們正在經歷中國歷史上最快速的經濟發展,短短幾十年,從一個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國家,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幾乎所有人都解決了吃飯穿衣的問題;
我們也正在經歷人類歷史上科技發展最迅速的時候,30年前大家都還在寫信交流,現在隨時都可以視頻了——人類原本被壓抑的情感,隨著通訊設備的發展,瞬間被釋放了。以前車馬慢,很多人一轉身就是一輩子,但現在我們,跟一個人能不能撐過3年都成了問題。
以前女人是沒有工作、沒有社會地位的,男人說啥就是啥,女人要不高興反駁幾句,還要被說成沒有婦德、長舌婦、不懂道理、無理取鬧等等。
但由於計劃生育,大多數女性的地位,從出生那一刻就最起碼跟男性平等了;又由於男多女少的人口環境,女性在婚戀市場佔據著主動地位;再由於中國社會由農業社會轉向工業、商業社會,只要不拼力氣,女性就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女性逐漸從鍋碗瓢盆裡解放出來,女人可以跟男人叫板了——在去年900多萬離婚的人中,有74%是女方提出來的。
這一切,是我們的祖祖輩輩從未見過的。
於是,我們跟父母無法調和的矛盾,就出現了。
父母:你年紀到了,趕緊戀愛、結婚。
孩子:我才二十七八,我還年輕,啥也沒有,也沒遇到合適的人,我結婚幹嘛?
父母:你要不結婚,你老了誰養你?你生病了誰照顧你?你別以為你現在還年輕,你啥也不怕,等你老了你就知道厲害了。
孩子:你跟我講這些也沒用啊,我不是不想結,我跟誰結啊?沒有人愛我,我也找不到愛的人,想也沒用啊。
父母:你就是頂嘴,養你這麼大,你就知道頂嘴,一點不知道父母的良苦用心,父母為你這麼操心,為的是什麼?是為了我們自己嗎?還不都是為了你。你一天天說什麼愛情愛情的,愛情能當飯吃?一大把年紀了,差不多點,找個結了就算了,挑來挑去,年紀再大一點,看你還挑不挑,哼!
這就是我們跟父母沒法調和的矛盾,矛盾解決的方式,就是其中一方做了妥協。
當然了,這不算最壞的事,最起碼——我們有了跟父母叫板的權力,這個權力,是我們可以掙錢、可以養活自己作為前提的。
但是在以前,農業社會,一個人,即便是男人,他20多歲,他有啥?他啥也沒有,他不得不聽父母的。女人就更慘了,假如你活在200年前,你20歲了,你沒嫁出去,誰養你?你能干點啥?洗衣做飯,有你媽媽、嫂子做;幹粗活重活,你能幹嗎?即便你能幹,土地是有限的、生產力是有限的,能養活的人口是有限的,在那個年代,你唯一的出路,就是嫁人。
哪怕到現在,那些違背自己意願、向父母妥協的人,本質上還是因為他們沒有經濟基礎。假如你一年掙100萬,你父母逼你結婚,能逼得了你嗎?當然不。
所以,我們跟父母的矛盾,事實上也還是小打小鬧,誰也沒法說服誰、誰也沒法制服誰,只是大家都搞得很不愉快,彼此都覺得很委屈。
當然了,我們跟父母的矛盾,還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還是我們跟自己的矛盾——單身的大齡青年,他不想結婚嗎?不是的。他也害怕孤獨終老,因為我們的歷史上,還沒有太多的孤獨終老的例子可以藉鑑、可以提供方向的引導。
而結婚以後的人,他們會發現原來婚姻居然是這麼的無聊、爭吵、單調、委屈,所以想要逃離婚姻。從原來的婚姻中逃離出來後,還是沒有一個堅定的價值引導,還是會害怕孤獨、還是幻想能有新的合適的人。
原來我們信仰的、服從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解決不了我們面臨的問題了,可是又沒有新的、可以說服我們自己的觀念。
我們活在一種糾結、困擾之中,我們處在舊觀念和新觀念的過渡階段。等我們這一代、以及將來的幾代人,把新觀念的路鋪好了,我們孫子、重孫那一輩人,可能就不存在這樣的困擾了。
可惜,我們不得不面對這種過渡時期的糾結。
但是,糾結也算是好事吧,畢竟跟假如連糾結的權力都沒有,那才是更可怕的。
面對這樣的困惑,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認清現實,放棄幻想。
認清個體的命運是時代的產物這個現實。
放棄對“一生一世相親相愛”的愛情的幻想、放棄“世界上會有那個跟我靈魂契合的人”的幻想、放棄“愛情和婚姻能帶給我終極幸福”的幻想。
我們的道德、文化,從集體走向個人,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因為無論是家庭還是婚姻關係,親戚還是朋友關係,這些看起來是血緣、情感關係,但本質上還是需求關係。
當個人的力量越來越強,人與人之間的需求就會降低、關係就會越來越脆弱——這是不可逆的。
就像城裡人的親戚關係,很明顯要比農村人的親戚關係更淡薄,本質上還是因為需求關係弱。
在農村,尤其是在幾十年以前的農村,一個人、一個小家庭,如果不跟鄰里鄉親、親戚朋友保持好關係,很多時候是活不下去的。
而現在,別說城市了,甚至在農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越來越淡薄,本質上也是因為人們越來越可以自己解決問題、越來越可以通過錢解決問題了——那麼,對固定的某個人的需求,就嚴重降低了。
比如,在30年前,你活在農村,小到磨把剪刀,你都需要找特定的人,但現在——剪刀壞了,扔了特麼的,換把新的就是了。你不需要別人、不需要麻煩別人了,感情自然就會淡薄。
就像很多人住進了小區,總想搞個什麼業主群,希望能搞好鄰里關係。我們的很多文藝作品、電視節目,也在批評鄰里之間太冷漠、希望大家共建溫暖的小區。
但事實上,無論人們想得多美好,城市不可能再回到熟人關係裡,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一定會很淡薄——本質上還是需求關係決定的。我不需要你、你也不需要我,我們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建立所謂溫暖的關係啊。
淡薄不是壞事,因為想想過去幾十年,在那個家庭還以大家庭為單位的時候,兄弟之間、妯娌之間的關係,也是雞犬不寧、一言難盡。
馬克思說,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無論是天長地久的婚姻,還是家長制的大家庭,都是生產關係的一種。
這些關係,都是服務於不太發達的社會的。現在中國生產力猛然發展,舊的生產關係就不太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了——沒辦法,這就是現實。
一個國家越發達、個人的收入越高、個人解決生存問題的能力越高,那麼,結婚率就會越低、離婚率就會越高——這幾乎是不可逆的。全世界人均收入最高的北歐國家,大部分人已經不結婚了,結婚的幾乎也都逃不過離婚。
而中國,1987年離婚的人是58.1萬對,在2018年是446.1萬對,32年間,翻了將近8倍。
看看下面這張圖,你會發現,離婚率跟經濟增長率幾乎成正比。
說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目的還是讓大家認清現實,我們每個人,都是歷史、社會大環境的產物。爺爺奶奶有他們對世界的看法、爸爸媽媽也有他們對世界的看法——本質上都由不得他們,那不是他們個體的看法,而是一整代人的集體想法。
所以,犯不著跟他們對抗、爭吵,因為你換個父母,結果還是一樣。
而我們,無論是單身還是離婚,都將成為整個社會的常態。
你不必恐慌,不必害怕自己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事實上,在這片土地上,隨時都有幾千萬甚至上億的人跟你一樣——無論你單身還是離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