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在前往一所學校演講的路上,我與來車站接送我的輔導老師閒聊。輔導老師告訴我,最近常接到一些家長的電話,提到他們的孩子整天掛在網路上,手機片刻不離手,感到很困擾。
討論到最後,家長總會拜託學校老師:「老師,你可不可以告訴他,不要再沉迷網路了,好歹也節制一點!」接著,家長雙手一攤地說:「我們當爸媽的講都沒有用,老師你來講,他或許會比較願意聽進去。」
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
這顯示出兩種可能性,第一,家長在孩子心中已經失去影響力。直白地說,父母與孩子的關係連結斷裂了,因此無法有效溝通。家長發現不管怎麼說,來硬的,來軟的,孩子就是不願意聽從。
第二,家長不願意當壞人。因為不想破壞親子關係,或避免出現親子衝突的火爆場面,於是要別人幫忙規範自己的孩子。看來,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是建立在表面和諧但脆弱不已的基礎上。
不管是哪一種,都凸顯出親子之間的關係連結出了問題。
成癮行為與關係連結
二○一五年英國知名雜誌編輯約翰.海利(Johann Hari)在 TED 上的演講〈你對上癮的所有認知都是錯的〉,顛覆性地宣告,成癮行為主要是來自於生活中缺乏健康有意義的人際連結,人們在關係斷裂下開始對菸、酒、毒品等成癮物質產生連結,終至無法自拔。
這個觀點一推出廣受矚目,社會大眾開始正視成癮與人際關係之間的關連性。然而,在此必須提醒大家的是,成癮行為背後的成因錯綜複雜,不是只有缺乏關係連結而已,但是關係連結仍是很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回到網路沉迷這件事情上,不論孩子沉迷的是網路遊戲、社群交友、色情媒體、購物拍賣、資訊下載⋯⋯等,如果長時間過度使用,且到了難以自我控制的地步,通常是在告訴我們,孩子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無法因應的困境。
沉迷網路是孩子用來因應生活困境的途徑
人們在遇到困境時,會很自然地企圖解決問題;若問題大到難以招架,便轉而去解決問題所帶來的痛苦。然而,因應痛苦的方式若不妥,往往會造成更多的困擾。
同樣的,當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若無法被有效解決,他們也會努力尋求如何從困難所帶來的痛苦中解脫。通常,網路世界就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在各種型態的網路活動中,孩子可以暫時忘卻現實世界的煩惱,包括:課業成績低落、受到同儕疏離、與父母的關係緊張、被身旁的人討厭輕視、親密情感上的失落,甚至莫名的壓力或情緒困擾⋯⋯等。
同時,在網路世界裡的活動又能充分滿足孩子現階段的基本需求,包括成就感、歸屬感、支配感、獨立自主以及對自我身心的可控制性等。這些需求通常會與現實生活中正面臨的困境有關,或者說,當困境的出現使得某些需求無法再獲得滿足時。
於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孤單、寂寞、覺得冷」的孩子,一旦進入網路世界,逐漸發現這真是個世外桃源,既能讓人感到溫暖,又會備受重視,同時還很有成就感,當然登入後就不想登出了。長時間投入其中,隨之而來的是父母師長的教訓,以及同儕關係的疏離,更加重了現實世界中那些「孤單、寂寞、覺得冷」的痛苦,孩子當然更渴望待在網路中而不願意出來了。
待久了,便依賴了。明知道這樣不對,再下去也不是辦法,卻怎麼也無法讓自己從網路世界中跳脫出來。就這樣,成癮了,戒不掉了!
此刻,師長大嘆:「網路世界真是危險,害人不淺呀!」無助的孩子卻說:「外面的世界才可怕呢!」
斷網!移除了網路,受傷的孩子還剩下什麼?
如果你是父母師長,眼看著孩子就這樣向下沉淪,你會怎麼做?許多父母師長想到祭出限制網路使用時間,或者直接沒收網路的管制手段。既然軍紀渙散,當然要勤教嚴管呀!
問題是,你拿走了網路,那個孩子一直用來因應現實困難的途徑,他還剩下什麼?沒有了!除了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依舊存在外,原來在網路世界中能獲得的成就感或歸屬感也一併被拔除了。此刻,孩子除了慌亂無措外,更多的是挫折與憤怒!
這下子,新仇加上舊恨,層層積累的情緒無處釋放,勢必得找到一個跟網路世界一樣能有效因應痛苦的途徑,於是逐步踏上了離家、輟學、陣頭、幫派、酗酒、吸毒、犯罪行為等不歸路,又或者走向退縮、鬱悶、身心症狀、莫名病痛、自我放棄,甚至來到自我傷害的境地。
這麼說起來,網路世界縱使有其巨大的吸引力與潛在的危險性,但比起酗酒、吸毒、犯罪或自我傷害,大概是所有令人擔憂的問題行為中最輕微的一項吧!
一旦我們將網路或網路沉迷看成罪惡的深淵,群起撻伐時,便看不見孩子遭遇的困境,甚至把這些受傷的孩子推向了萬劫不復的地獄邊緣。
如果,我們將網路沉迷看作是了解孩子遭遇問題的途徑或指標時,我們便知道,真正該給予協助的,不是網路過度使用的行為本身,而是孩子遭遇的困境,以及長期未受滿足的心理需求。
每個人都期待擁有更美好的明天,誰會甘願如此自甘墮落?那些現實中的困境若沒被有效協助,栽進網路世界中可能就是孩子心中「更美好的明天」。
耐心等待,與孩子重啟連結吧!
回到實務面,當孩子嚴重網路沉迷到了難以自我控制時,該怎麼辦呢?
家長面臨的困境是,我也想幫助孩子解決他現實生活中的困難,但孩子的心思全在網路中,難以溝通,怎麼辦?不難理解,你們之間的連結斷了線,不論你說什麼,說得再大聲,他都聽不見。而且講多了,孩子還會暴躁易怒,嚴重時甚至還有肢體反抗。
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只能請你做好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了!耐心點,你得與孩子慢慢磨。你的目標很明確,就是「重新與孩子連上線」,一點一滴地修復那原來衝突或冰冷的親子關係。
孩子再怎麼沉迷網路,也不會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掛在上面。當他離開網路回到現實生活時,請把握機會,與孩子進行有品質的談話。只要你能與孩子有品質地對談十分鐘,孩子就會減少在網路世界裡十分鐘。若你能逐漸與孩子討論到他遭逢的困境,讓他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支持,甚至,他能在你這裡體驗到歸屬感或成就感,滿足他一直感到匱乏的心理需求。慢慢地,他會發現,原來外面的世界並不總是令他孤單、寂寞、覺得冷,也有溫暖的時刻。
幫助孩子不再「迷網」,是個漫長又辛苦的過程,但只要方向正確,終究會看到曙光的。夕陽西下,外頭的天色逐漸昏暗。我按下存檔鍵並關閉電腦,步出書房。我知道,此刻比掛在電腦螢幕前更重要的事,正是陪伴身旁的家人。
本文節錄:【擁抱刺蝟孩子】一書
諮商心理師、作家,也是情緒調適專家。小時候立志當上教育部長,長大後只想開個快樂電力公司。內心住著不安分的靈魂,不學無術,愛湊熱鬧,寫作、演講、工作坊……什麼都來,巡迴各地心理成長講座/課程累積上百場。
在經歷近十年的學校輔導教師生涯後,人生急轉彎,辭掉穩定的教職,離開校園,走入社區,遠大的心理助人夢正要展開……
著有《叛逆有理、獨立無罪:掙脫以愛為名的親情綑綁》《受傷的孩子和壞掉的大人》(圓神出版)《此人進廠維修中!:為心靈放個小假,安頓複雜的情緒》(究竟出版)。